首页

搜索 繁体

满唐华彩 第129节(1 / 3)

&esp;&esp;郑虔面子极大,刚一进堂,马上书生主动让了一张桌子给他们。

&esp;&esp;“郑太学来了,我们挤一挤,均张桌子出来。”

&esp;&esp;“哈哈。”郑虔大笑道:“今日不论师徒、年岁,皆是忘年交!”

&esp;&esp;唐人的豪放、洒脱、不拘小节,唯在这种时候显得淋漓尽致。

&esp;&esp;众人在大堂落座,杜五郎抬眼看着这些他阿爷年岁相当的高官名士,只觉好生不自在,大股如长了钉子。

&esp;&esp;好在郑虔、苏源明并不像在学堂上时那般威严古板,反而很是豪爽,凡有好友进来,便朗笑着引见。

&esp;&esp;“次山来了,这两位是老夫的小友,敢在御前胡乱拼凑的薛白,杜家小子杜誊。”

&esp;&esp;“诸君有礼,元结,字次山,河南府乡贡。”

&esp;&esp;彼此见礼,元结时年二十八岁,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眼神清朗,举手投足之间透着一股自信昂扬之气,显然是个文武双全之人。

&esp;&esp;苏源明很欣赏这个年轻人,拍着他的肩道:“今日还是贡生,春闱之后便是国家栋梁。”

&esp;&esp;郑虔评价道:“以次山之才华,今载登科,已算太晚了。”

&esp;&esp;“郑公谬赞了。”

&esp;&esp;“子美呢?未与你一道来?”

&esp;&esp;“就在后面。”元结笑道:“他嫌酒楼里的酒贵,非要自去沽酒。”

&esp;&esp;“郑太学、苏司业,多年未见了!”

&esp;&esp;忽然听得一声朗笑,众人转头看去,一个身着粗布衣的中年男子迈入店中,人未到而声先至。

&esp;&esp;“上次见苏司业还是十年前同游兖州。且尝尝我在街边沽的浊酒,人活于世,若只肯饮美酒,未免太过无味。”

&esp;&esp;“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苏源明大笑道:“杜子美你若想省钱,大可直言。”

&esp;&esp;“……”

&esp;&esp;薛白目光看去,却觉眼前的杜甫与他印象中那个忧国、落魄的形象完全不一样。

&esp;&esp;这中年人三十五岁上下,虽穿的是布衣,但气格雄浑,给人的第一感觉竟然是……狂。

&esp;&esp;两个装得满满的破旧酒囊被丢在桌上,与康家酒楼的精美瓷器一对比,显得颇为寒酸。

&esp;&esp;杜甫的衣袖上缝着两块大补丁,但他该是富过,腰间系着条鹿皮带,上面挂着个绣金线的小包,看得出材质很好,不过都非常旧了。

&esp;&esp;小包里面装得鼓鼓囊囊,好像还塞了一支毛笔。

&esp;&esp;杜甫对这些浑不在意,说笑着已在一众锦袍中坐下,神态自若,甚至还有傲气,以他的才学为傲,不认为有任何外物能掩盖他自身的光彩。

&esp;&esp;“来,为你引见一位诗词神童,还有一位你族中子弟……”

&esp;&esp;见了礼,苏源明念了薛白的几首诗词。

&esp;&esp;杜甫当即来了诗兴,径直起身,招过店家要了纸砚,道:“方入长安便逢如此佳篇,我亦有一诗赠薛小郎。”

&esp;&esp;话音方落,店家恰送来纸砚,杜甫拿出一支有些秃了的小笔,捏了捏上面的羊毫。

&esp;&esp;羊毫秃笔挥洒,一气呵成,笔落,诗已成。

&esp;&esp;“渥洼汗血种,天上麒麟儿。”

&esp;&esp;“才士得神秀,书斋闻尔为。”

&esp;&esp;“棣华晴雨好,服早春宜。”

&esp;&esp;“朋酒日欢会,老夫今始知。”

&esp;&esp;众人目光看去,杜五郎情不自禁赞了声“好诗!”

&esp;&esp;郑虔却是道:“相比子美旁的诗篇,只能算一般。”

&esp;&esp;薛白近来也在学诗,更能感受到这种不加思索写诗的才气,郑重谢了,道:“我才疏学浅,和不了杜公的诗作,只想到了一句残句,‘李杜诗篇万口传’,诸公见笑。”

&esp;&esp;杜五郎听着都替薛白尴尬,心想这也太才疏学浅了。

&esp;&esp;旁人却不在意残句还是全诗,杜甫煞有其事地摆手道:“我不能与太白兄相提并论。”

&esp;&esp;“好个杜子美,你素来傲放,今日如何这般谦逊了?”

&esp;&esp;“若比诗才,不怕与旁人比,谪仙却是独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