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39章(1 / 2)

“没问题!”

姜望南可不怕姜树。

大不了打一架,反正小时候也没少干架,姜树打不过他。

他主要是想揽下山上的买卖。

姜竹家菜不多,但是山上东西多啊!

而且春天、秋天,姜树一个人根本就卖不完,他不用优先,能一直批给他就行。

姜竹他们出发当天,新晋菜贩子姜望南就开始营业了。

姜树替姜竹卖东西,干菜卖一斤就给他一文钱,姜望南不一样,人家直接现钱收购,给的钱也挺公道的。

姜望南卖货的路子和姜树不一样,他能弄到钱。

姜树在镇上卖,主要还是以物易物,姜望南直接去码头卖,容易卖到钱。

他从十四五岁就开始在码头干活儿,这几年只要有空就天天在码头晃,和码头的人熟,连附近劫道的都熟,过去卖菜不怕被劫,真被劫了扫一眼就知道是谁干的,能扭头回码头招呼几十号人打回去。

从前菜吃不完的时候他们兄弟几个也挑自己家菜往码头的餐馆茶楼送,不过菜多到吃不完的季节也不值钱,卖不上价,他们也就一直没想到可以从村里收菜,一年四季地天天卖。

现在好了,姜树辛辛苦苦满村子拉买卖,说服了好多人家把菜批给他卖,还亲自试验了做菜贩子真能赚钱,且不需要太多本钱,然后自己把这条赚钱的路子让出来了。

这么好的事,他当然得赶紧笑纳了。

姜望南一接手,运货都不用沈青越操心,多了他上山背,少了姜大望上完课顺手就带下去了。

关键是,人家服务还好。

天天问沈青越要不要捎东西。

他自己明明不怎么去镇上卖菜,还愿意替村里人捎东西。

吃的,用的,玩的,都给捎。

小东西不要钱,大份儿才要两文辛苦费,迅速在村里博得口碑。

沈青越也没客气,反正姜大望天天上山,他今天要几个烧饼,明天要点儿点心,后天来包肉干。

有了跑腿的,姜竹再也不用担心中午不在家沈青越会饿死在山上了。

第66章 开荒学习

姜树还不知道自己的生意被偷家了。

跟着姜竹上了山, 看到男女老少好几百人火热朝天地劳动,到处都是马车、牛车、骡子、驴的, 给他看呆住了。

好多人啊。

好多牲口。

仔细一瞧,还有两个穿着制服的官差。

姜竹也有点儿傻眼。

他也不知道梯田开荒竟然要这么多人。

韶宗升瞧见他们,从山坡上下来,姜竹先介绍了人,好奇问:“这些都是难民吗?”

“不是,那边的是难民, ”韶宗升指着老少都有,穿着也比较破烂的人,“那边是附近庄子里的长工,过来帮忙的。”他又指指另一边基本只有男人还大多都是青壮的人群。

他们家老爷受到沈青越思路的启发, 他们家那么多庄子,那么多长工, 忙完了夏收, 正好能抽调一部分闲人来开荒啊!

这不把闲着的牲口也都聚过来了。

还从池家的庄子借了些牲口, 另外两家听着动静, 也派了人过来瞧热闹。

就等着学成功经验, 或者看失败笑话。

刚刚他们还聚在一起吐槽呢, 李家、孟家、池家, 都让他们派来的人每天回去汇报一下, 大热天的, 这些在屋子里纳凉吃瓜果的老爷是真能折腾人。

韶宗升先领他们去庙里看房间。

清潭寺是韶家捐钱修的。

最早山上只有一个山神庙, 后来旁边修了道观, 再之后又修了佛寺。

他们家老太太什么都信点儿,年轻时候几乎每个月都上山。

后来年纪大了,为了方便她和其他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太, 他们家老爷又掏钱在山脚修了个禅院。

和山上的寺都算是清潭寺,不过是两个院。

池家老爷这几年也开始信佛,有时候嫌家里吵,有时候嫌夏天热,就到禅院来吃斋住几天,因为常有人来,禅院的客房东西都齐全,也还挺新的。

现在便宜了他们。

老爷太太们住的院子不能借住,但僧人们的屋子和普通的客房都借出来给他们住了。

因为人多,山上的僧人、道长都下来帮忙搭手多盖了几间茅草屋,先给他们凑合用着。

还有一些生病的难民和年纪小的孩子,被道观接去山上暂时借住了。

韶宗升一开门,全是大通铺,就两个官差住了个小单间。

他们的屋子挨着官差,稍微宽敞点儿,韶宗升也在这儿住。

多个姜树韶宗升也没啥,反正哪间都是大通铺,挤挤就是了。

他原本就给姜竹留着位置呢,万一天不好,姜竹也能住住。

放下行李,姜正也不想歇着,喝了碗水就想去帮忙。

韶宗升锁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