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帝还允许她们每个月出宫到王府或公主府里住十天以享天伦,这些嫔御为此喜不自胜。
而那些没有子女的嫔御只长辈分不长位分,还要搬到寿安宫去和别人挤着住,可谓凄惨。
或许这就是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吧。
只是这里的气候,指的不是自然天气,而是人类的悲喜。
景王后院里人少,除了景王妃外,只有两个侧妃,两个侍妾。
在太上皇的嫔御搬好家后,景王妃也被封为皇后,被新帝安排着住到了先皇后居住的凤仪宫。
两个侧妃一位被封为淑妃,一位被封为德妃,住的宫殿也华美。
而那两个侍妾虽膝下空空,但也都封了贵人。
景王是个念旧情的,对自己的女人还算大方。
而贾璋他也从贾赦那里听到了景王万寿节上的精彩表现。
他愈发看好景王这位新君了。
这人一定有法子把乾元帝熬死,成功变成下一个乾元帝。
即便乾元帝,哦,不,现在应该称乾元帝为太上皇了。
即便太上皇不愿意放下权力,即便其他皇子皇孙不可能放过任何一个中伤新君的机会。
但新君还是有着极大的可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百忍成钢,方能前程似锦。
这是前世干爹对贾璋说过的话,贾璋向来把这句话奉为圭臬。
第90章 上皇心事太后吹风,斗草游戏皆为春慵
乾元帝选择退位而不是立太子, 当然是为了养身体多活两年。
盛朝皇帝每月有三次大朝会,天不亮就得起身去奉天殿上朝去了。
三天一次的小朝会和御前会议也很麻烦。虽然时间比大朝会要晚一些,但也不会晚太多。
还有每年的春狩秋狝、祭祖祭桑、军务政务、接见使臣, 这些事情,哪一件离得开皇帝?
而他这一年来, 因为日日上朝, 根本没把身体养好。
只不过是靠着齐守礼的药, 没把自己的病症继续恶化下去而已。
如今让景王登基,乾元帝终于可以把繁冗的政务、朝廷的礼仪以及朝会的苦差事全都扔给景王,自己好好养病了。
乾元帝手里捏着虎符和玉玺, 就连新君都识趣儿地跪地请他训政, 所以他可以随时可以召见阁员尚书, 那些与王朝生死攸关的大事也瞒不过他。
圣旨颁发下去前需要盖上玉玺才有效力,不管是什么国策, 新君和阁老们都得来乾清宫请他用印。
所以他的权势不会受到任何削减。
至于新君得到了正经的皇帝名分后, 可能会得到一群拥簇, 甚至可能瞒着他这个父皇做手脚培养自己的势力?
对乾元帝来说,这也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
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一点。
如果没有这样的野心,新君也斗不过朝廷上的那些老狐狸,更不配做大盛的天子。
要知道,乾元帝给新君的考验就涉及周东野和李汲两位阁老。
若没做好新君拓展势力的心理准备, 他也不会定下这样的考验。
乾元帝从来都没有考虑过要立太子监国的事情。
太子监国,除了皇帝不在京城外只有一种可能, 那就是皇帝病了。
乾元帝不想让人知道他病了。
七十多的老皇帝病了,这意味着什么, 大家心里都有数。
这个消息传出去,人心必然思变, 尤其是内阁和军营当中,更是不会像现在这般稳定。
除此之外,他的那些好皇儿看着个个都是孝子,实际上都是犯上作乱的种子。
到了那个时候,内阁阁老纷纷觊觎相权,军中将军渴慕从龙之功,乾元帝不知道局势会乱成什么样子。
齐王是一个,景王是一个,虽然没有李世民的威望和能力,但是李世民的胆子还是有的。
所以乾元帝才选择内禅,如此一来,虽然也会有人猜测他病了,但是在没有得到准确消息前,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尤其是景王。
在接受了帝位后,他的这个儿子就彻底和他绑在一条船上了。
即便新君在未来可能和他争权,但是先把景王封为太子,紧接着就让景王登基,如此盛大之恩德,景王只要还要点脸面,就必须事必躬亲地孝顺他。
至于为什么最后的选择是景王而不是齐王,乾元帝承认,这并非是完全理性的选择。
他从来都不喜欢齐王。
即便在普贤奴去世后,他出于平衡的考虑抬举过齐王,但是他厌恶这个踩着废太子上位的儿子。
普贤奴奢侈无度,齐王就廉洁俭朴;普贤奴骄矜傲慢,齐王就谦逊有礼。
满朝尽是贤王之名,可是既然是贤王,为什么齐王妃还能仿制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什么齐王母族赵家还能借着齐王的势力鱼肉乡里呢?
所以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