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北朝帝业 第399节(2 / 4)

军坐困孤城而不加援给?惜此一时之物力,却让前功尽废,这是智者谋事之理?”

这话说的就有点咄咄逼人了,申徽久事于外,因此对许多中外府后起之秀都有些陌生,本着就事论事的态度,却不想竟被这李植质疑起自己的智商来,他的眉头当即便皱了起来,于是便又反问道:“依李记室所见,兵从何处?应出几何?备料几许?征期几时?”

“事需群智,方能料定周全。若需谋成始终才能献策一言,那又何须诸公参议?伐蜀至此,已成前人所未成之功,为了守住这一功绩,投入更多人物之用也是应有之义!”

李植听到这话后当即便眉梢一扬,理直气壮的说道,旋即又语调激昂的高声说道:“巴蜀即定,便可望江陵,平灭江陵,江南亦可得望。三分天下待拥其二,东贼又有何计能为?制一蜀而得天下,这一份得失之多寡,未知申公可有仔细权衡?”

申徽闻听此壮气之言,下意识的张张嘴却说不出什么。

他大统十二年初前往瓜州任事,一待就是五年多的时间,当时西魏才刚刚走出邙山之战落败的阴霾,积攒了些许力量重新打通陇右河西,却不想此番回到中外府,大家所谈论的话题已经上升到了动辄便进望天下,这自然让他颇感不适,只觉得有些跟不上这一节奏。

“申公计宽,谋虑周全,李郎计长,眼望长远。各有所专,各有所长。眼下只需献智言事,勿为意气之辩!”

宇文泰听双方言论都有些情绪化,当即便又皱眉说道。

两人闻言后便各自起身点头应是,只不过申徽多少有些抑郁,而李植却是神采飞扬。

虽然语气态度上有些偏袒李植,但在实际面对问题的时候,宇文泰却也认同申徽所计,口中缓缓说道:“继续增兵,倒也未尝不可。但眼下秋尽冬来,东贼日渐轻躁,河防也不可有失。若能因于蜀中人事而妥善了结,亦为良策。”

这话说的就有点无赖了,既不肯承认尉迟迥的错误,还想依靠蜀中现有的人事来解决当下所面对的困难,如意算盘打得太响,以至于在场大家一时间都无言以对。

“不如将杨乾运遣返潼州,使其率所部氐卒平定诸方乱民?”

片刻之后,有人开口说道。

但这话一出口,顿时便遭到了数人反对:“不可,杨乾运反复之徒,闻利则喜,轻于去就,不可纳为心腹!一待遣之归境,反而更增隐患变数!”

一个个的建议被提出,然后又被反对,众人商讨许久都没有形成一个定论,使得会议氛围一度陷入了比较诡异的情形。倒不是说中外府这么多属员就没有一个聪明人,原因大家也都知道,那就是宇文泰一开始所表露出来的态度所导致的僵局。

这时候,返回中外府担任记室的陆彦开口说道:“如若府中群智难决,不如垂问诸方边镇,荆州李大将军谋计深远、熟知边事,之前便有具言献策伐蜀之事,如今事遇阻滞,再加垂询也是理所当然。”

此言一出,堂中气氛顿时变得更加微妙,在场群众或是低头默读案上文书,或是斜眼暗窥堂上宇文太师神情。上一次府中将李大将军与伐蜀事宜联系在一起讨论的时候,还是尉迟迥奏言其暗通蜀中且蒙蔽他这伐蜀主将的事情。

宇文泰听到陆彦这一进言,脸色也是微微一变,片刻后才徐徐点头,但却没有说什么。

第0751章 或可一试

李泰当然不需要再辗转从中外府获知蜀中最新的情报,早在中外府收到尉迟迥的奏报之前,他便已经先一步收到了贺若敦和李迁哲所传来的消息,提前一步知晓了蜀中情势的变化。

很多重要的事件都未必能拥有一个轰轰烈烈的开始,有的人未必拥有多强大的能力,但因其身份地位的特殊,一念之间或许就能酝酿出一场灾祸。

早在那些自作聪明的巴西人搞出那一套出尔反尔的投降把戏、从而让尉迟迥心生警觉和抵触的时候,李泰心内其实就放弃了针对蜀中局面作进一步干涉的打算。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世上本来就没有笃定的成功,任何变化中的事物都有变好和变坏两种可能。

他在事情发生之前便也明白这些巴蜀豪强们是个怎样货色,所以对于意外的发生也是有所准备。如果事情发展能够遵循他的设想那自然最好,但若有悖于预期,也不过是走死了一步闲棋,谈不上有多么惋惜遗憾。

只是李泰没有想到,事情发展下来竟然会有这样的峰回路转。原本以为已经走死的闲棋,竟然又因此而萌生出新的可能和变数。

尽管他还不知中外府将要向他垂询意见,但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便明白自己针对蜀中局面的话语权又得到了加强。

原因也很简单,眼下只有他能够向蜀中提供实质性的援助。

别看宇文泰随随便便就率领三万精骑前往陇右耀武扬威,但如今国中的局面却不容许他继续向蜀中增派太多人马。

一方面自然是来自皇帝和朝廷的掣肘,为了稳定国中的局面,宇文泰就必须要在关中掌握绝对的兵力优势,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