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的战事。这也是北齐在连失河阳后所作出的保险之计,无论河洛之间闹腾成什么样子,也一定要守住河阳,不要让骚乱向北扩散。
可朱浑元退走之后,剩下的军队便是晋阳来的五万大军以及邺都来的两万人马。
之前大军主力被段韶率领西去追击西魏败军,而赵郡王高睿则引部退回河洛,协同斛律金一起防守待敌,使得留守人马也有三万余众,被斛律金安排在伊洛之间诸城戍当中布防,这当中尤以伊阙周边驻守的兵力最多,几乎达到了当下现有兵力的三分之一。
有着三万精锐人马驻防,再加上河洛当地驻军与那些被征发的汉蛮丁役们,整个河洛之间能够投入作战的也有五万余众。
因此斛律金自觉得即便李伯山来袭,此间也是有着顽抗固守之力。而且随着宜阳西魏大军西撤逃亡的消息传开之后,李伯山也未必还会继续北进,因为跟继续奔赴强敌镇守的河洛相比,无疑是自武关奔赴关中更有利于李伯山掌控宇文泰身死之后的西魏乱局。
但是随着双方第一次发生交锋,就几乎直接颠覆了斛律金之前那种优势在我的想法,让他感觉情况似乎变得严峻起来。
所以在将诸城守将召集到金墉城后,他当即便向众将宣告了自己苦思竟夜之后的应敌策略,着令诸将放弃各自驻守的城池,将兵力全都集中到金墉城中驻防下来。
“眼下只是新城一地失守,其余诸城仍在,况且贼之虚实尚未可知,就这么弃守退缩,是不是有些……”
听到斛律金这一安排,赵郡王高睿便提出质疑,出于对斛律金这一开国元勋的尊重,他也没有使用“怯懦”之类的形容,但内心里对于斛律金此般如临大敌的态度还是有些不以为然的。
“兵者诡道也,李伯山用兵更是诡中之诡,使人防不胜防,尤忌大意轻敌!”
斛律金闻言后便正色说道:“李伯山旧以物力而深结蛮情,伊洛群蛮多乐效死,使其入此便如鱼得水,鲜少客师之困,新城之失即可验见。”
讲到这一点,不独斛律金,其他在场诸将们也都不免有些心情复杂。李伯山贿结群蛮的故事他们也多有所耳闻,而用于贿结群蛮的物资便是他们在河洛之间的战略物资,这也实在是让人羞于提及。
“师旅争胜、在于机变,分师越多,变数越多。唯以固守坚城、不变应变,则贼无机可趁。前者羌师十万难克金墉城,我师来援,其军自败。”
斛律金又继续分析说道:“今者黑獭暴毙、羌师倒卷,对李伯山而言,关西情势危乱才是首先需要计议的大事,与我军争胜河洛则非其必然。即便诸城尽弃,其众也不会据城在此与我长久对峙交战,观我势壮难克,其军自去。否则待我师旅回奔,则其势危矣!”
如果能够固守伊阙,将李伯山师旅阻拦在伊川南面的话自然最好,但今新城既失,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了。所以斛律金是打算收缩防事、尽量少暴露出破绽来而为敌所趁,让李伯山知难而退。尤其是己方这里不能出现什么危乱,以免西去师旅因为急于回援而遭到李伯山的劫阻攻杀。
听完斛律金的这一通分析,诸将虽然仍感觉有点长他人志气,但也都默认了这一方案。老实说他们也担心分驻在外的话,自己所部人马可能就会成为贼师下一个目标,抱团聚在一起虽然有点灭自己威风,但起码安全。正如斛律金所言,眼下这个情势对他们而言稳住就是胜利。
当河洛这里还在因为李伯山大军将至而忧心忡忡的时候,远在崤山另一面的弘农却是另一番光景。北齐大军一路追击至此,一路上势如破竹,战果可谓是辉煌至极!
第0914章 亢师难控
弘农地处崤山以西的黄河南岸,古称为陕,西周时期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天下,今时所称的陕东、陕西即以此为界。后世便也将强大的地方方镇势力称为分陕,诸如荆州之于南朝便成分陕之势。
弘农城是旧年王思政坐镇于此时所修造,后来大将军李远又久镇于此,将弘农城在原本的基础上又作增扩,因此这座城池也是颇为雄伟,可以称得上是西魏在潼关以东的最大军镇,对于东西之间的进退攻守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之前西魏大军在宜阳九曲城溃逃,沿南崤道向西撤离,驻守在北崤道新安的柱国李弼在闻讯后便也只能撤离。由于李弼所部人马尚未失律,建制还算完整,加上路程也要更近,因此先一步抵达弘农。
因知独孤信与赵贵一行先经弘农而西去,李弼也并没有在弘农多作逗留,在这里放置了一部分粮草物资用以收拢溃卒,自己便又引部直赴潼关。
自宜阳回撤折转数百里间,且多积雪深厚的崎岖山道,西魏将士们只凭着一股求生欲在苦苦坚持着。当来到尚算安定的后方弘农城时,绝大部分都已经疲累不支,所以便选择在弘农城稍作休整歇息。
当宇文护一行扶送宇文泰灵柩抵达弘农的时候,此间也已经聚集了将近两万人马。抵达弘农后,宇文护的心情也从最开始的惶恐略有平复,宜阳诸军溃逃印证了他叔父生前的预判。而弘农守军又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