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军士正俯身除草,便停下来笑语问道。
“主、主上请恕罪,实在是户中乏人使用,今日才没有出迎主上……”
那军士一脸羞赧紧张,待见唐公并无责备他的意思,才又开始小声盘算道:“卑职身计三勋,得田百二十亩,另有牛马各一,另给田六十亩。收种都遵农时,需用三人力。但户中唯老妻、少男……”
有了田但是没人耕种,这也是一个问题。李泰听完这军士的讲述,转又询问道:“何不向府中租奴使用?”
这个问题早在襄阳的时候便遇到过,因此如今军府除了三千军士并其家眷之外,还配以几乎等数的官奴士伍。那军士听到这问话后连连摇头道:“府中所给,都是不善耕作的胡奴,既蠢还贪食,用工不多,租钱不少……”
他这里一吐槽,便见到后方军府将主等人脸色都变得有些不好看,这才后知后觉的讪讪闭嘴。
“府中所配士伍不善耕织,军士不乐租使,确是一困。臣等对此也是无奈,总不能凭空造人……”
讲到这个问题,若干凤也有些无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军士们的诉求他不是不知道,只是没有相应的人力资源可供分配。
李泰听到这话后便微微颔首,很多时候情况变了、法度便也要相应的调整。府兵从原本的脱产将士向军功地主过渡,少不了劳动力的获取与分配作为配合。
历史上江陵之战结束后,江陵人和物尽被掳入关中,众多的江陵人全都沦为奴婢士伍,这才养肥了府兵。但今江陵迁入关中的人口并不多,多数都在山南编户安置,虽然保全了山南的元气活力,但也让关中的兵农发展有所滞后。
这样的情况想要改善,唯一的方法就是获取大量的人口资源,配给府兵使用承担生产劳作。而获取人口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战争,只要能够搞定北齐,所有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但是如今西魏的府兵改革刚刚迈入一个新的开始,国力还远未强大到能够支持进行大规模的灭国之战。这就使得情况似乎陷入一个无奈的循环之中,似乎变得有些无解。
但这世上哪有什么无解的事情,毕竟诸事不决还可以问佛祖。佛寺当中自有大量的隐匿人口,毕竟佛爷们捐输的那些资粮也不是求神拜佛凭空出现的,众多的寺奴僧祇户们辛苦劳作才能将佛爷们供养的肥肥白白。
一事不烦二主,趁着诸大德高僧们在长安城中还没有散去,抽个时间大家一起讨论讨论该要怎么妥善解决这个问题那也是应有之义。
李泰先将这些事情记在心里,继而便又继续前行,待到抵达军府,便开始检点起军府日常事务流程。
第1002章 为后世法
骠骑府府兵与宇文泰时期的府兵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存在,两者虽有渊源,但无论是组织方式还是兵员本身的生活状态,都有着非常大的不同。
之前的府兵因为是招募豪强部曲整编而成,因此维持府兵组织的核心关键便是那些中下级的督将兵长。诸州挑选首望以掌乡兵,乡兵就是未加完全整编的府兵。
以此类推,当西魏军队去征服新的领土,亦可招募当地豪强与其部曲成为新的府兵,这是府兵组织能够源源不断扩大的基本模式。
尽管府兵上层在一定时期内是维持着一个六柱国十二大将军的人事构架,但中下层却在不断的扩大着,以这样的形式来提高西魏政权军事上的动员力。
李泰在山南道的军事建设其实也遵循这样一个模式,通过接纳和兼并当地豪强部曲以壮大本身的军事力量。但是除此之外,他还一直坚持通过招募来扩大州府和后来的行台所直接统率的军队,并且一直由这些军队担当其军事主力。
宇文泰是把镇兵精锐打光了,不得已要招募汉人豪强。如果要作类比,李泰的军事力量类似于手握六镇精锐兵力的高欢,在确保自身强大力量的同时去吸纳新的助力。
甚至李泰的军队凝聚力要比晋阳兵还要更高一些,因为队伍从组建伊始便一直处于李泰的供养和控制之中,内部根本没有能够与李泰分庭抗礼的所谓等夷之人。这也是他无论在山南还是在其他地方,都能保持比较强势作风的原因之一。
府兵这种扩大模式,李泰并不打算从根本上进行扭转,因为这的确能够确保政权花费较小代价便增强军事实力,而且有利于新征服地区的统合与管理。
骠骑府则是立足于原府兵制度基础上所创建的新组织,也可以看作是当下府兵的一个进阶状态。
在骠骑府中,府兵不再是人身高度依附军主的部曲士伍,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土地恒产,成为了从事军事职业的军功地主。无论是个人的社会地位,还是生存处境,都获得了本质的改变。
当然想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也不是一拍脑门梦呓一般的就能完成,其前置条件也是异常的苛刻。
之前在襄阳,李泰是挟灭国之功,以犒慰功士之名从襄阳土豪们手中勒取到大量的土地分授将士,但也并没有向其他地区进行扩散,肆意破坏山南地区的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