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便是眼下义宁城守军当中,有一部分是受平原王段韶派遣从河北返回,这说明河北方面已经能够将一部分军事力量投入至此了,那么想必段韶或者其他将领所率领的主力人马也是不远了。
第二个则就是义宁城守将韩祖念受迫于群情,在明知固守为上的情况下还要派遣一支队伍离城外出救援南路师旅,从而引发了昨日一系列的战事。
第三个那就是在义宁城北面包括义宁郡郡府所在的孤远城在内的一众城戍防卫都比较薄弱,沁水上游区域的绝大多数齐军兵力都集中在了义宁城中。但是由于守将韩祖念自己的骚操作和昨天的几场战事,义宁城原本所拥有的军事力量也直接折损过半。
原本李泰之前还打算在沁水河谷南面筑城与敌城向对峙,可是在经过昨天的一系列变故后,现在看来是没有这个必要了。
眼下敌城中守军势力大损,于是李泰便着令将士们在河谷伐木打制攻城器械,准备直接向义宁城发起进攻。与此同时,他又挑选一支精兵部伍,准备绕过义宁城去,袭击上游的孤远城等敌城。
这一计策之前贺若弼便曾经提过,但是因为后路敌情未明,贺若弼当时作计也只是单纯的热衷弄险,可是现在敌情了然,再作此计便是知己知彼的良策了。
军中一众少徒们在得知将要挑选精卒绕道袭击敌后的时候,也都踊跃报名,在他们年轻气盛的观念中,欲创奇功当然就要为奇事。像是眼前这种摆明阵仗、正面强攻敌城的战斗实在是有点不带感,反倒是深入敌后、远击千里,想想就让人感觉激情澎湃。
在知敌后并没有太大的危险之后,李泰也并没有刻意禁止一众少徒参加敌后袭击。人终究是要经事才能成长,须知当年他在陕北辗转奔行、袭击稽胡的时候,年龄同样也不大,条件也并不比这些少徒更好。
于是很快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便被挑选出来,在同样有着丰富敌后作战经验的李雁头率领下自黑水岭山林中继续向北,绕过义宁城而后奔袭后方的孤远城。
第1070章 险赴黄泉
义宁城下,随着攻城敌军暂时退去,激烈的战斗也暂时告一段落。
连日来的督战大大透支了韩祖念的精力,自从敌军发起进攻以来,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城头上调度将士据守反击,入城休息的时间往往只有两三个时辰。
之所以如此劳累,一则是因为敌军攻势实在是太过猛烈,第一天攻城的时候便直接冲上西城城头,逼得韩祖念紧急调使千余卒员经两城之间凌空的栈道从东城增援西城,恶战一场之后才勉强守住了城池。
二则就是因为城中守军兵力大大折损,从最初的上万军众到如今仅仅只有不足五千人。原本两城夹河而守、坚若磐石,可是随着守城兵力的不足,双城并立反而给守军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在敌军不断变动所攻的方位之下,连日来辗转两城之间疲于奔命。
随着战斗的持续,城中守军也在不断的产生新的伤亡,使得卒力越发不足。韩祖念已经在考虑适当的时候便索性放弃西城,集中卒力退守存储了许多物资的东城,以待后路援军的到来。
趁着敌军暂停攻势,韩祖念便也一步一步缓缓的走下城墙,直接就在城墙附近的民居中稍作休息,进用一些餐食。
然而他这里还没有进食完毕,城外便又响起了鼓角声,韩祖念听到这声音后,手中的筷子都下意识的抖了一抖,直接投箸罢食,旋即便又步履匆匆的登上城头,准备继续阻敌作战。
不过这一次伴随鼓角声而出的并非是全副武装的敌军将士,而是几百名衣衫褴褛、垂头丧气的徒卒,在百数名魏军骑士的押引下来到城前不远处的空地上。
韩祖念稍作打量便认出了城外这些人正是之前被敌军所俘获的己方军众,而城头上正自引弓待敌的众军士们也都陆续瞧出,于是便都纷纷收起弓矢,并且将头探出城墙外去,想要看清楚那些俘虏当中有无自己亲友。
“唐公高义,饶尔等性命,连日来供给饮食,今入城下劝降城中守军,尔等可以亲友团聚,并为有功之士!”
魏军将士们将这些俘虏引至城下后,便向他们大声喝令,让他们向城中喊话劝降。
但这些俘虏们也都心知一旦开口劝降,那在国人眼中便是铁定的叛逆了,眼下双方交战还胜负未分,如果为了一时的安全而喊叫劝降,不免也会连累城中的亲友,因此许多人也都只是垂首不语。而就算有人心惊胆战想要听从命令,可当见到大多数同伴都保持沉默时,便也都胆怯的不敢发声。
俘虏们不肯开口向城中喊话劝降,押引俘虏至此的皮景和索性解下自己的兜鍪露出头脸,然后扬起脸来向城头喊话道:“尔等城中守卒是否识我?某名皮景和,本广宁人士,幼少无力时被迫从贼,旧与西朝交战而为我主公唐公所擒。
唐公不以我旧罪见弃,反而选拔任作帐内亲近,某今于西朝封爵石门公、官居骠骑开府。尔等城中贼徒为高氏群逆效力,几人官爵能胜于我?
连日强攻,尔等也应知我王师勇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