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无字史记(出版书) 第6节(3 / 7)

行者,是携带不同基因的各种人群积蓄力量的摇篮、向北方扩张的始发站。进入农耕时期后,为什么南强北弱的势头出现了反转,变成了南弱北强呢?

答案可能要从地理环境中寻找。南方气温比北方高,自然环境中动植物资源丰富,遇到冰期受到的冲击也小,因此在农业出现之前,南方更适合从事渔猎采集的古人生存。农业出现后,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以粟、黍、菽等农作物构成的旱作农业发展起来后,南方相对于北方的生存优势就消失了。

即使手握驯化出的水稻,与拥有容易开垦的黄土土壤、大片可以耕种的平原的北方相比,南方的农耕也劣势明显,比如:土壤多为紧密的黏土,植被太多遮盖土地,在青铜时代到来前,用石制工具开垦南方田地比北方困难;山岭密集,河网纵横,分割了原本就不多的可耕种平地;降雨量大,容易出现洪涝灾害;缺乏连片农耕区做物质基础,南方孕育的文化在规模上无法与北方的文化相比;水稻田的高产对于农业技术的要求更高,从育苗到收获,南方农民需要掌握平整水塘、修建水渠、维护田埂等一系列技术……南方相对于北方的再度崛起,至少要等到公元后几百年了。

农耕时代的来临,从基因方面给古老人群带来了两个变化。

其一是农业人口的基因逐渐占据了人类基因库的主流,凭借粮食养育的更多人口,原本狩猎采集者基因型一统天下的世界,转变为农民基因型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主流、大众,狩猎采集者基因型越来越成为末流、小众。

其二是虽然农业人口增加了,但是人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并没有相应增加,至少在农耕时代的早期如此。一旦从漫山遍野暴走的狩猎采集者变成了俯身默默耕耘的农民,大量古老人群越来越倾向于定居生活,绝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就是围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转转,除了自己所在的部落、村落外,几乎不再与远方其他人群发生关系。这种不完全的“生殖隔离”意味着,在仰韶温暖期时代,不同区域的农耕人群基本保持着自身的基因型特色,大规模的人群间基因融合,还要稍等一段时间才会降临到中华大地。

而站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历史节点上,文化的初步融合远比基因的交流融合更为蓬勃。北方各路文化正纵横捭阖、群雄逐鹿,如同历史夜空中璀璨之群星。很快,来自北方的罡风即将呼啸而来,给中华大地制造一次凤凰涅槃般的巨变,我们的祖先将走向下一个新时代。

小贴士 人类是如何开启农业的

在古代,养活一个五口之家,需要多大的土地?那要看他们靠什么方式获取食物。

依靠狩猎获得食物,每平方千米土地大概只能养活0001~005人,也就是说,从事狩猎的五口之家需要100平方千米的“狩猎场”。依靠农业获得食物,中国古代有个形象的说法—三十亩地一头牛,可以养活五口之家。30亩地相当于002平方千米。也就是说,农业人群所需的土地只是狩猎人群的万分之二。农业让人类能够获得的粮食大大增加。

农业的确有优势,但远古人群未必愿意选择当一个农民。毕竟,狩猎和采集并不是特别艰苦的谋生方式,狩猎采集者不需要太辛苦劳作,也不用养太多的孩子做帮手,他们只要经常迁徙到资源丰富的地区,就可以拥有不错的生活。一旦变成农民,就会在一个地方长期居住下来,养育比较多的孩子,辛勤工作,劳动成果还要受到干旱、洪水等各种自然灾害的侵扰,劳心劳力。

那么,为什么远古的一批人选择成为农民呢?他们可能是迫不得已的。在某个时期,狩猎采集者丧失了迁徙生活的能力,或者为了某个目的放弃了迁徙生活。

距今12万年前左右,地球上经历了一次寒冷的新仙女木期,动植物资源都明显减少。在西亚地区,很多部落在寒风中难以长距离迁移,只能就地扎根,生产自救。当时西亚地中海沿岸有一个纳吐夫文化,这批古人反复尝试驯化、种植野生麦类植物,希望从这些植物上收获籽粒补充自己短缺的粮食。随着寒冷的持续,他们每年都要驯化、种植野生麦类植物,这就是农业的开端,由龟缩在避寒地的古人们艰难地探索出了新的生产模式。

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三处:西亚—北非、东亚、墨西哥—南美安第斯山区。这些地区的农业萌发地并不是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带,它们基本上是半湿润半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冰期来临食物短缺的压力下,相距万里的古人不约而同地从狩猎采集方式向培育动植物的方式转变,虽然播种之后需要等待收获,收获的粮食不多,而且营养也不如狩猎采集获得的食物,但至少收获量是基本稳定的,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

这些坚强的古人熬过了寒冷的冰期,并在冰期之后迎来了海阔天空的农耕时代。

在亚洲西部,刚刚开始耕稼的农民们持续不断地同相邻的部落交换各种技术、知识、种子和饲养牲畜的经验。短短数百年间,在当地各处水源充足的平原和山脚,农耕村落的数量不断增长,并且形成了各种改良的小麦、大麦和山羊、绵羊的聚集中心。许多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