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不会压下此事,殿下如今将此事告知于臣,是想让臣,提前与姐姐说一声,让姐姐也不要轻举妄动吧。”
过了半晌,颜士玉听见了自己略有些沙哑的声音从喉咙间挤出去,她往日里运转灵活的头脑,今日像是生了锈。
到如今,颜士玉才终于明白,为何古往今来大义灭亲被世人称颂,因为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太少了。
比人间的圣人还要少,因为是稀少而高尚的品行,所以被世人称赞。
颜士玉从没想过,有朝一日,她要去做一个大义灭亲的“好官”。
眼看着那些与她流着同一个先祖血脉的颜家人,死于为民除害。
“当然不是,我只是怕你冲动,做出些不理智的事情,比如为那些罪人开脱,暗中销毁罪证。物证东安遍地都是,人证比较难找,那些受其迫害的穷苦人,大多死得死,逃得逃,剩下的则多成了他名下奴隶佃户,他们不会反口咬苏铭,让苏铭获罪。”
奴隶佃户是受到压迫最深的受害人,可这些受害人恰恰是最忠诚于苏铭的存在。
因为在他们有限的认知中,苏铭活着,他们才能活着。
这不是他们的错,是社会的错,他们沦为奴隶佃户之时,他们的未来就只会更差不会更好了,为了保持现状,他们不得不这么做。
李暮歌说到这儿,颜士玉脑海中灵光一现,她震声问道:“那个农庄上的佃户,是人证?”
大公主给李暮歌的农庄上,大部分都是从东安逃过来的流民,如今成了佃户。
之前颜士玉还在疑惑,东安多年来风调雨顺,怎么会有这么多流民离乡,只是她对那些贫民的事情并不在意,当时疑惑,过后便忘了。
李暮歌微微颔首,肯定了颜士玉的猜测。
颜士玉真的没想到,一切竟然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殿下可真是憋的住心思啊。
李暮歌没管颜士玉复杂的心情,继续说道:“账本一事起,已经不知道死了多少人,西北军无辜战死的士兵,算上荣阳、魏王和秦王三个皇嗣的性命,还有被活活烧死的陈主事等等,多少人都觉得,这件事在凌将军入长宁后便结束了,其实不然,这件事才刚刚开始,远没有那么容易结束,它会裹进去更多人,没有人能在这场战争中独善其身。”
颜家不能,李暮歌自己也不能。
“殿下放心,臣明白。”
颜士玉知道该怎么做了,这事儿她不光不能插手,必要时刻,还得跟那些颜家人划清干系,就如同她和颜士珍一般,保持距离。
李暮歌很满意颜士玉的反应,她看着颜士玉,就像是看见明珠上的尘土,终于被拭去了。
时间过得飞快,眨眼入了冬,杨凌两家的官司可算是有了个结果,杨家大败,族中半数子弟被抓入大理寺,或是抄家或是流放,严重者被打入死牢,秋后问斩。
太子妃抱病在床,太子妃的大伯卸去了他吏部侍郎的位置,此位置被崔明璋代替,工部也大换血,之前工部的尚书直接被罢官免职了。
崔明璋原本是工部侍郎,现在成了吏部侍郎,听上去是平级,但实际上是升了官。
工部和吏部在朝中同为六部,可在官场上,两个部门的地位截然不同。
吏部掌管官员升调,可以说权力极大,崔明璋自大理寺出来后就一直没有笑意的脸上,最近多了些春风得意的笑。
有人欢喜有人愁,杨家乌云密布,楚家则开始频繁和宫里联系,楚家女要入宫做良娣的事情,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整个秋天,过得可谓是人人胆战心惊。
除了朝堂上的风云变动之外,西北也不安稳,胡族大军南下,进攻西北,西北军内部动荡还未平息,便要迎战,要不是凌老将军用兵如神,西北恐怕要出大事。
最后边关是守住了,西北军却元气大伤,凌长寿都被召回西北了。
皇帝以往看西北军哪儿哪儿都不顺眼,现在西北军实力大降,差点儿打了败仗,他看上去比西北军打了胜仗时还要高兴,凌长寿想回西北,他立马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