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1o章(1 / 2)

所以她们搜集了一些过往民间发生的小故事,写在了上面。

贫穷的一家好不容易攒够钱,盖了新房,日子变得越来越好,却在一个夜晚,新房被暴雪压塌,一家几口全都被埋在了雪里,当赈灾的府兵清扫积雪后,看见了他们的尸体。

老者好不容易活下去,却要白发人送黑发人,食物不够,老者饿着自己,将仅剩的口粮给了孩子们。

年幼的孩子被父母保护好,没被压死,等到了赈灾的府兵,可当孩子却因为寒冷,高烧不断,缺少药物,在一声声阿娘阿爹的呢喃中没了气息……

一个个小故事,让看了报纸的长宁百姓,心被刀了一下又一下,心软的人更是哭得泣不成声。

民众的情绪被压抑到了极点,只等着一个火苗落下,就会迸发出来。

第113章

借由报纸将民众的情绪勾起, 颜士玉当然不会任由火苗随意落下。

报纸的小故事是第一步,第二步,便是捐款。

别的地方提捐款, 没钱的老百姓们估计会骂死官府, 雪灾的人是很惨,但是他们过得也很惨啊!哪里有闲钱去捐款赈灾!

这个时候,就应该是由那些世家大族出面才对!

但长宁城不是别的地方, 长宁城是大庄的都城,这里头住着的人, 就没有穷得叮当响的。

说句不好听的话,在长宁城要饭的乞丐,都比别的地方的农民要有钱。

所以当报纸上提议, 捐助一些衣物柴火,或者是药材银钱,以此帮北地的百姓度过寒冷冬日, 走出雪灾阴影后, 不少人联络了报社,想要尽一份绵薄之力。

颜士玉提早让户部的一些小官吏在报社等着了, 那些官吏被吩咐“看人下菜碟”,如果来人穿着一般,甚至破旧, 就劝对方少捐点儿, 如果来人财大气粗,那就不要多想,使劲淘兜!

之前吩咐的挺好,当真的开始募捐后,什么策略, 都成了空谈。

因为人太多了,太忙了。

看见小故事的人不光是那些普通的百姓,还有富商和一些有钱的世家之人,他们想要慷慨解囊,那肯定不是小数目。

有的直接送来了一车两车药材柴火,有的则是送来奇珍异宝,又或者是一沓银票。

光是接待这些人的募捐就忙不过来,普通百姓见此,真心想捐助的,干脆将东西一扔就走了,只等之后官吏们有空再统计。

这种乱象持续了不到一天时间,就被颜士玉带人迅速平定,颜士玉又带来一堆账房,还有手脚干净的颜家人以及颜家奴仆,一阵忙活,勉强扛过了群众热情最为高涨的前三天。

最后一统计,这募捐的额度,都快赶上国库下发的赈灾款项的三分之一了。

太有钱了!

看着那一堆堆的金银细软,颜士玉突然特别明白,为什么李暮歌天天看那些世家不顺眼。

不过是随手捐助,那些大世家大富豪,就能捐出这么多钱来,简直财大气粗到没人性。

前来捐款的百姓挺多,但是他们加起来捐赠的款项,都没有一个大富商多,可见贫富差距有多大。

颜士玉带着捐赠账簿以及一肚子话进了宫,她将自己的发现跟李暮歌说了一下,李暮歌没有任何反应。

多正常啊,现代贫富差距都那么大,到了庶民没有人权的古代,这个贫富差距只会更大。

长宁城的百姓已经算过得很好了,外头那些穷困之地,贫富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

“这次你做得很好,如果不是你这个法子,那些世家富商,他们就算是让药材柴火,金银细软烂在自家的仓库里,也绝对不会拿出来一部分,送到北地去赈灾。”

李暮歌合上她越看杀心越重的账簿,真心地赞扬了一番。

颜士玉的脑子转的确实快,如此一来,民间和朝堂之上,都会十分重视北地的灾情,她之后再提修铁路,以便更好的运输物资到北地,应该不会有那么多人反对了。

毕竟被浪费的物资,有一部分就是他们自己捐赠的善款。

浪费朝廷的钱,他们不会有多心疼,浪费自己的钱,肯定会多想想。

哪怕那些钱都已经捐出去了,他们照样会打心底觉得,不应该浪费。

“而且,你这次让百姓参加捐赠,实在是非常明智的决定。”

李暮歌之前一直没有正视过民间的力量,因为民间此前压根没有一点儿力量。

士农工商的阶级社会,将底层人牢牢压制在底层,剥夺了他们的一切资源,让他们难以翻身。

庶民连大字都不识一个,他们不光没法在朝堂上发出声音,更没法参与任何有关他们权益的政策的制定。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句话里,压根没有最底层,人数最多的百姓的半分影子。

而今,那些百姓借由自身的善良,登上了政治舞台。

“陛下,此言何意?”

颜士玉没听懂李暮歌的意思。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