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天幕剧透我是太宗 第37节(1 / 3)

“以后的粮仓,那地儿差不了。”

“你的意思是?”

“开荒!”

“十来年,怕是二三十来年都开不出来。”

“我们世家在弘德朝也大不起来,倒不如主动一点,给太子那儿留个好印象,也给后人积福。”真正的世家,本就要有传承的责任和担当。

开荒,也不是谁都有能力开的。不然弘德帝为何要迁移世家在边域呢?

“现在那儿可不安稳,北蒙还没消停。”

“糊涂,又没说现在就要去,这事儿要朝廷组织,但我们态度也要有,传信给京城,越早表态越好,听说太子喜欢孤本,再献上些孤本去。”

“是!”

【鹤仙也通过这一次钓鱼,顺势再清理了一波朝堂,之前敢于直谏,骂他骂得最厉害的几个御史,鹤仙也都予以升官和赏赐。】

朝臣安心了,弘德帝不是不让他们有地,而是不能有藏起来的隐田,田产的税朝廷必须收到,且海贸的利润都大方作为补贴发给他们。

说起来,他们其实并不亏,再不要命的反对变法,真就是被底下士绅糊了脑子,或者已经完全下不了船的。

这便是将蛋糕给做大了的好处。

【然而,就在朝臣以为,这是英明的陛下终于钓鱼结束,要回归正常的时候,诶,鹤仙又回道宫闭关了,朝政仍旧是广宁侯处理。】

【群臣你看我我看你,有人灵机一动,学着被嘉奖的那几位御史,上书劝谏皇帝,劝谏得那叫一个激烈,就差指着鼻子骂鹤仙千古难得一见的昏君了。

鹤仙能受这委屈?没有一丝丝迟疑,这位御史就被连降三级坐冷板凳了,主打一个朕就要快乐,都别管朕!】

现场的御史们冷哼一声,愚蠢,他们御史劝谏君王,也是有技巧的,像太子这种滚刀肉,啊不是,圣明的,劝谏也是绝对要讲理,温和着来的!

连君主的性格都没摸头就敢乱学,这不是茅厕里点灯,找屎吗?

【当我们翻开晚年的太宗日记,会发现日记之上,字迹相较于年轻之时更加凌乱,涂抹的痕迹也更多,黑色彻底看不清字迹的墨痕,也更多,一篇下来,几乎没有几个清晰的字,而从这些仅存的话语上来看,鹤仙晚年的精神状态,是真的不太好。】

朝臣几乎往上看元泰帝现在的模样,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们这算什么?后人砍树前人暴晒?

你们把人家儿子逼得要疯了,人家可不会怪儿子身为皇帝承受能力不好,还不是撒气到他们这些臣子身上?

天知道,等弘德帝晚年,他们早入土了好吧?

【与朝臣,或者说与一切利益集团的,数十年的交锋,是真的让鹤仙感到疲惫。

当广宁侯这个徒弟回京,鹤仙日记写的是:终于可以休息了。

于是,鹤仙最后熬了一年,清理了一波朝臣,给朝臣发了一波疯上了压力后,便大胆的放了手,在道宫修仙放松,逗弄宗亲的小孩儿,主打一个有事弟子服其劳。】

“这这这……这对吗?”

朝政是能随意放手的吗?你是皇帝啊!你再累,你是皇帝啊!你徒弟也不是都教授太子啊!名不正言不顺啊!

可是,上面的元泰帝一身的低气压,没人敢这时候劝谏。

【最好的状态,其实是鹤仙安静修仙,一个月视朝一次把握方向,广宁侯日夜加班,朝臣勤恳工作。

可总有朝臣想要彰显自己的好名声去搅和鹤仙,这怎么办呢?

既然让朕不安生,那就都不安生吧!】

百官不忍直视,合着“好日子”是你们自找的啊?

不过他们大概也能猜出来原因,还留在朝堂的,不是一直受重视的老人,就是一心为国的清正之臣,亦或者——小年轻们。

前者觉得广宁侯经验不足,怎么能统领朝堂,中者纯为国家和君主名声考虑,这个是最难处理的,后者——后者要么被前者当枪使,要么空有一腔热血。

【于是鹤仙有了以下的行为:

场景一:隔三差五召集几个幸运臣子,与鹤仙一起论道,论道结束后,请明天交一份论道感悟上来帮朕修仙吧。

至于臣子原本的公务,那关元鹤真人什么事?公务不是广宁侯在管吗?】

“这不就是布置作业吗?”这是年轻的学生们。

“……”这是加班一年多的老臣们。

【场景二:臣子惹鹤仙不开心了,把太子召来问责,你是怎么监国的?再让太子手写一份自我检讨,并每次都要查重,不许人代笔,太子之后找不找人麻烦,鹤仙不管。

至于实际掌权的广宁侯,人家只是辅政的!关人家什么事儿!】

众人无言,您不觉得前后矛盾吗?合着太子就是背锅的对吧?您双标是不是太明显了?

安王不顾形象在家翻了个白眼,皇帝都一个死样,谁家太子都一样倒霉!

【场景三:清正的臣子劝谏鹤仙,试图让鹤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