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亲近笑道,“外面哪有家里住得舒坦,刚好车站外面还有揽客的面包车,我们就抓紧回来了。”
林母的目光始终黏在萌娃孙女脸上,却也没错过儿媳们的寒暄,此时出声赞同道,“当然还是家里好,你们的房间一直有打扫通风,前两天是大太阳,被褥也全部洗晒了一遍,保管睡得舒舒服服。”
柳素琴一听被褥全都洗晒过,更安心了些,“麻烦妈和大嫂二嫂了。”
婆媳几人聊起孩子和家常就有点刹不住车,不像林南江那边,看似人多,实则三两句就打完招呼了,林南江招呼兄弟们帮忙去车里搬行李,给司机结了账,然后一大群人呼啦啦去了林家堂屋。
柳素琴和婆婆嫂子们则是一边寒暄,一边跟着大部队行动,直到进了屋,两个嫂子手脚麻利的去厨房端饭菜。
在乡下,年关的伙食总是比其他时节要丰盛一些,毕竟辛苦忙碌一年,地里收成还算不错,大家也不想太委屈了自己。
而林家一早知道林南江一家三口今天要回来的消息,准备也就更充分些,买了猪肉,炒了鸡蛋,反正数九寒天饭菜也放不坏,今天不回家,明天吃也不浪费。
不过丰盛的也很有限,到底还没到过年,大鱼大肉是没有的,林家大嫂二嫂很快就把饭菜摆上桌,同时还有三幅碗筷。
林母依然抱着孙女不撒手,一边站在饭桌前招呼着,“先别聊了,老三老三媳妇,还有全生,你们三个赶路累了一天,先上桌吃点热饭热菜,暖暖身子。”
林全生家就住在他们后排,也已经听见动静赶来了,表示家里同样备好了饭菜,要拉林全生回自己家吃。
但老林家盛情难却,碗筷都摆上了,林全生打小在这边跟自家一样熟络,顺手就接过林大嫂盛过来的白米饭,自然而然坐在了林南江旁边。
他父母见状也没有办法,索性留下来跟着大家一起听大城市的故事。
老林家的餐桌不大,柳素琴他们三个坐着吃饭,难得享受了一把贵客待遇,还剩一条长木凳被林父林母占据了,其他人只能围站在四周,或者自己找个板凳椅子坐着听热闹。
饶是如此,满屋子里的人也没谁中途离开的,反而有越来越热闹的趋势。
等柳素琴吃完饭抬眼一瞧,差点吓一跳,不大的农家瓦房简直是人头攒动、满满当当,好家伙,大半个村子尤其是年轻人半夜不睡觉,全都跑过来凑热闹了。
她突然想起一个成语——万人空巷。
而被众星捧月的林南江和林全生,更是一个赛一个的红光满面,说话嗓门贼亮,堪比吃了假酒。
不过柳素琴坐在旁边听了几耳朵,发现两人捧得再怎么飘飘然,指点江山、吹牛不打草稿,但关于自家赚钱的门路和收入等关键内/幕,他们愣是一个字都没有透露。
有人直白的问到头上,林南江也总能游刃有余的岔开话题,看起来依旧踏实淳朴,实则打得一手好太极。
柳素琴放心之余,便也决定不打扰他们难得的高光时刻。
她吃饱喝足,继续坐着跟前来搭话的人寒暄了会儿,当作消食,之后便准备带着闺女去睡觉了。
林母避开了她伸过来的手,自己抱着大胖孙女站起身,叮嘱了老大老二媳妇烧水洗碗,便亲自领着母女俩回房安顿。
在林母的角度,老三家的还是个新媳妇,嫁进老林家快三年,给他们生了个白白嫩嫩、特别招人疼的小孙女,但只有刚结婚那会儿在家里住过,满打满算没超过一个月,这会儿又是两年未归,自己这个当婆婆的热情周到些也是情理之中,于是亲自陪着回房间收拾。
老林家没有结婚就分家的规矩,或者说大部分村民都是家徒四壁,分家也没东西可分,当父母的任务就是给儿子讨个老婆,等儿子生了孙子,家里住不开,他们自己就会申请宅基地搬出去了。
村里宅基地不花钱,有条件可以盖好点的房子,没条件随便堆个土房子也能住人,父母能帮衬的可以帮一些。
一旦搬出去住,就相当于分家了。
林南江上头两个哥哥结婚早,成家后还跟着林父林母住了好些年,才攒了点钱,前后脚盖了瓦房搬出去住。
轮到林南江,他算是赶上了好时候,大哥二哥分家了,林父林母最多出出力给带孩子,不怎么需要掏钱补贴,三个姐姐先后嫁人,更是只有往家里拿彩礼的份,加上他自己在外面打工多年,还会定期给家里上交工资,林父林母手头一宽裕,索性提前给两个最小的把婚房备好,他们两口子也算是提前完成任务。
当然林父林母给的“婚房”,真的就只是个睡觉的地方,一个五十平米的单间,厨房厕所浴室卧室什么的都在里面,外面看着红砖黑瓦还挺像模像样,里面完全就是土坯房,下雨天在家里还可能踩一脚泥的那种。
即便是这样的房子,在村里头也算条件不错的,结婚那会儿,柳素琴娘家还给陪嫁了几床被子,打了几样家具,加上林家自己添置的桌椅床柜,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