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真要死了,反而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就拿齐王举例,有史记载他几年时间就杀了四五百人,下至百姓,上至官员,性情极为残暴。1更不用说强抢民女、杀人取乐、大兴土木、贪污受贿、土地兼并2是你儿子们的基本标配,他们非但不会如你所想拱卫大明,反而会肆无忌惮的祸害江山社稷。
因为朱棣是藩王造反登基,上位后没了削藩的底气,就只能夺走他们的兵权而厚待,藩王们光吃不干活,且待遇优厚,可不就使劲的生孩子,为大明贡献更多的宗室祸害。
而朱棣这种行为也被后世戏称为‘养猪’,只是别人养猪好歹能宰来吃肉,你们明朝的猪王们,只会吃别人,让天下百姓们尸骨无存。”
说起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史诗极为的不屑,因为朱元璋的儿子们堪称恶行累累,可偏偏他们因为其出身,还活的极为滋润。
这也难怪他们肆无忌惮,因为朱元璋、朱标、朱棣等人都在包庇这种罪行。
这些事难道朱元璋不知道吗?不,史诗说的齐王罪行,朱元璋生前就知道,这些事情还是他自己写进《御制纪非录》的,本意是为了告诫后世子孙不要像齐王等人那样作恶多端。
可问题是朱元璋对于他们犯的错误只有轻飘飘的责骂,而没有实际行动,就算他的初心再好,也不会有任何人听,说不定反而会成为某些皇室宗亲作恶多端的灵感来源,因为他们不用付出代价。
“够了,朕的儿子们也是你配指责的!”朱元璋听史诗说完,刺耳不已,怒不可遏道。
儿子们的所作所为让他觉得丢尽脸面,可是更让他生气的是史诗对自己儿子们所作所为的指指点点。
史诗是什么身份,他儿子们又是什么身份,就算他儿子做错了,也不是史诗配评价的。
“强抢民女、杀人取乐,甚至杀害官员,天,明朝的皇室宗亲们怎么这么无法无天啊?”赵匡胤等宋朝帝王们震惊了。
“要是一个人这样,还能说个人的问题,可要是一群人这样,就是制度的问题了,难道是明朝的律法制度不行?”李世民纳闷道。
“好家伙,真是大开眼界,要是不看明朝的贡献,光是明朝的皇室宗亲,就可以堪比晋朝的王爷们了。”
他们只觉得大开眼界,朱元璋却觉得面子十分挂不住,“朕的儿子们怎么可能是晋朝司马家的王爷们能比的!”
朱元璋很生气,生气别人拿晋朝的王爷们跟他的儿子们比,他也知道他儿子们做的不对,可是他就是不想听到别人说自己儿子们的坏话,哪怕那是实情也不行。
“明朝的宗室,是可以凌驾在律法之上的,明朝的律法只对官员和百姓们有用,到后面,就变成只对百姓有用了。”史诗道。
毕竟官员们就算比不了皇室宗亲,也比普通百姓强多了,到最后,是百姓们扛下了所有。
“你这样纵容自己的子孙后代为祸天下,你明朝不被灭亡才怪呢。”众人对朱元璋道。
“我穷苦人家出身,当过和尚讨过饭,好不容易富裕起来,想对自己子孙好点,不想他们再走我的老路,我有什么错!”朱元璋悲戚道。
因为他尝过最苦的滋味,不想让自己的子孙也经历那些,却没想到这反而成了大明灭亡的原因之一。
其他朝代的人听说朱元璋的身份以后,却是极为震惊,“什么,老朱你当过和尚和乞丐?”
“乖乖,朕以为自己的出身在历代帝王里已经够低的,没想到你比朕的身份还低。”刘邦震惊道,跟朱元璋比起来,他好歹家有余财,有官职有地,不像朱元璋最穷的时候什么都没有。
“这是不是就是物极必反?因为老朱受过穷和饿,所以为子孙后代也很考虑这一点,却不知他的子孙没有经历过他的苦,并不会珍惜这些唾手可得的一切。”
朱元璋眼眶忍不住酸涩,他疼惜自己的儿子们,可也爱重大明江山,知道这两者未来关系非但没有融洽,朱元璋悲极反怒,“朱老四,我让你养猪!”
说来说去都是朱棣的错,要不是朱棣,他们以后也不会生那么多,以至于拖垮了大明财政。
有朱棣这个现成的出气人选,朱元璋可不会把气憋在心里。
“大哥救我!”朱棣立马跑向朱标。
朱标犹豫一瞬,还是选择护住朱棣,“父皇,这件事老四纵使有错,根子也不在老四的身上。”
“老大你让开,今天我非得好好收拾他不可,他居然还敢对老子撒谎。”朱元璋发狠道。
本来他就觉得自己把皇位传给朱棣不对味,谁知道朱棣的皇位是抢了侄子的,更不用说朱棣的所作所为还让其他人看了他们明朝的笑话。
“老四,你自求多福吧。”朱标对朱棣叹气道。
朱棣摇头,却不敢再跑,因为他大哥是他最后一道屏障。
朱元璋抓住了朱棣,却因为大庭广众之下,他想了一下,把朱棣带去其中一个包间收拾,毕竟再怎么样朱棣也是皇帝。
朱标和缓过来的朱高炽自然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