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部的关系感觉不冷不热的,留下的那么多旧文档和项目资料,也没交代清楚,都不知道该怎么分类处理归档了。”
听到这里,池锦忽然睁开了眼睛。她站起身,径直走向现在的副主编江叙欢的办公室。
“欢姐。”她敲敲门,语气平静而坚定,“我想把陈总编离任时留下的那些尚未归档的旧文档和项目资料整理一下,下午述职答辩后我就开始做,争取在年前全部整理归档完毕。”
江叙欢有些意外,从电脑前抬起头:“怎么突然想起整理那些了?工作量可不小。”
池锦神色坦然:“年底了,清理干净也好迎接新的一年。而且那些资料里或许有些值得参考的内容,整理一下对组里也有好处。”
江叙欢思索片刻,点头同意:“也好,那当然好。那些东西堆着也是堆着,你能整理出来就太好了。钥匙在行政那边,我去打个招呼,你随时去取。”
下午的述职会紧张而高效。池锦站在汇报席上,沉着冷静,条分缕析地展示着自己一年的成绩与思考。面对管理层偶尔犀利的提问,她应对自如,数据信手拈来,思路清晰缜密。杨总编在最后点评时,特意表扬了《面孔》在媒体融合方面的创新尝试和显著成效。
述职结束后,大家纷纷下班离去,办公室里逐渐安静下来。池锦却没有离开。
她真的从行政那里取来了钥匙,打开了那个存放陈以声旧资料的柜子。
里面是几大箱纷繁复杂的文件、笔记、合同草案以及项目计划书。她搬出第一箱放到自己工位上,泡了杯浓茶,然后坐下来,开始耐心地分门别类。
这是一项枯燥且耗时的工作。她一页页地翻阅,辨认着上面有时匆忙有时严谨的字迹,将它们按照项目、年份、重要性逐一归类,贴上标签,准备后续录入电子档案。
纸张冰冷,但,她仿佛能看到陈以声在过去几年里如何在这里运筹帷幄,如何审阅每一份稿件,如何勾勒每一个选题。
时间悄然流逝,窗外的天色早已彻底黑透,城市灯火成为唯一的陪伴。办公室里只剩下她工位上的一盏灯还亮着,在空旷黑暗中撑起一小片光明。
今夜,她注定要与这些承载着过往岁月和某人痕迹的文档,一同度过。
第52章 周铖编辑
处理完最为重要的那部分旧文档,池锦揉了揉酸胀的眉心,目光落在那个银灰色的u盘上——陈以声离职前特意留给《面孔》的,说是可能有用的历史资料。她犹豫片刻,还是将它插进了电脑接口。
u盘里是一排排分类整齐的文件夹,按年份和项目细致归档,严谨得如同他本人。池锦不自觉弯了弯嘴角,这很陈以声。
鼠标滚轮向下滑动,在几乎到底部时,她的动作忽然顿住。
在一排z字开头的文件夹中,赫然跳出一个命名为“周铖”的文档。
周铖?
这不是她一直找的编辑吗?
陈以声和他认识?
那为什么一直都没说过?
她猛地转过头,视线投向工位旁那个积了层薄灰的硬纸箱——那是部门整理资料时暂时存放在她这里的“过往稿件”。
她几乎立刻蹲下身,开始翻找。箱子里是历年来的杂志合订本、过审流程单、还有一些泛黄的工作札记。她一本本地翻过,指尖沾染了岁月的尘埃。
不是这本……也不是这本……
她的心跳莫名加速,带着一种近乎执拗的急切。终于,一个深蓝色的硬壳笔记本引起了她的注意。它看起来有些年头了,封皮没有任何标识,但质感厚实,边缘略有磨损,像是被人反复摩挲翻阅过。
像是被命运牵引,她翻开了它。
内页并非个人日记,果然是工作札记。一页页,是工整而略带青涩、却又隐约能看出日后风骨的钢笔字迹,记录着对某篇投稿文章的细致分析、版面编排的想法、对某个采访角度的质疑。

